close

今天看到了(Privacy Concerns Hit Facebook, Google)這篇文章,讓我想到昨天晚上跟資深義工的談話..

    大部份的人其實很難想像,救傷的工作除了救鳥、照顧傷鳥與野放傷鳥之外,小心的維持這個團體的名聲跟技術也是義工需要學習跟尊重的部分,因為救傷的工作不像一般的環保義工,帶民眾體驗自然之美,撿拾海邊垃圾,反之,這個工作充滿了道德上與不同團體立場上的爭議,例如:某男今天接了一隻傷鳥回家,他雖然照著資深義工提供的方法照顧他,但因為這隻鳥實在是太可愛的,剛好她最近再追一個女生,所以某男就以照顧傷鳥為由,將鳥帶去聚會的場所,讓某女認為該男充滿了對動物的愛心,但鳥卻因為這樣的舉動,無法好好休息,必須常常充當某男的愛心代表;整體來看,某甲負責任的把鳥養到健康是件好事,但在過程中卻也同時滿足了某甲自己的私慾,這就是我所指的道德問題;當然也有人問我們說,鳥的死亡不是自然界淘汰的結果嗎?為什麼你要違反自然法則呢?這些我們也必須要想辦法回答,換句話說,以上的問題,當你進了救傷組後,全部都變成你需要跟別人解釋的疑問。 但我的本意並不是誇口救傷義工多麼偉大,多麼神聖,我們也相信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有人做得比我們更多;提出這個想法只是告訴大家,救傷的工作需要注意的面向相當廣泛,救鳥其實只是當中的一部分而已。

    前面的引言是想要說明接下來的談話內容,因為過去我待過的環保團體都喜歡以出書做為團體內知識傳承的方式,因為當我加入救傷組後我就開始在圖書館或書局找相關野鳥救傷的書籍,但有趣的是救傷的書籍年代不但老舊,且都說明不詳細,因此昨天我向一位資深義工提出了這個看法「你有想過要出書嗎?」但得到的答案卻是「不!」我好奇的問他原因,他解釋到「我所有的知識都傳給你們啦!」「每一隻鳥都是一個case,所以我也不打算找一個統一個東西去說明。」「我不是為了出書而做救傷,因此我沒留下多少資料。」我當下有點迷網,但回家想想後發現,救傷的很多經驗不一定能沿用,因為每隻鳥都是一個個體,牠的體質、個性、受傷程度都會影響治療跟照顧的方法,而知識的傳承也不一定光靠書本的傳遞,因為當你把經驗寫成書,讀者讀到書的時候可能跟你照顧的鳥又不太一樣了! 另一方面,邪惡一點的講法是,如果我們以救傷的觀點,這些由許許多多之死掉的鳥所累積下來的經驗,卻因為出書的關係,轉讓給一些繁殖團體或者捕獵團體所了解,不就減低了最初做救傷的心意?也讓那些鳥白死了嗎?所以當我們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時,實在不該貿然出書。

    話題回到最剛開始提到的新聞,臉書跟谷歌的普及讓民眾嚐到資訊如蜘蛛網交錯的便利,我也在裡面發現我不可能再找到的國小同學,但我卻不是很愛使用這類連結性超強的網站,因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不喜歡私人的事情被知道,我也不喜歡自己的照片被公開,我更討厭我只是在上面說我心情不好,就一堆人再亂猜我是不是跟人吵架。相對的,當傷鳥的知識公開,是否有人會亂用這些知識,是否有人會誤解救傷的意義,是否宣傳了救傷的工作就能夠得到相同的回報義工人數(XD暗示我們很缺義工),而不是增加更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有些知識跟訊息的公開是必要的,但有些卻很適合在不招搖的情況下,默默的被執行-就像救傷的工作一樣。

 

小魚 2010.05.28 大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o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